西塞山怀古   西塞山怀古的历史兴亡描写特点

西塞山怀古   西塞山怀古的历史兴亡描写特点

西塞山怀古的历史兴亡描写特点

《西塞山怀古》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的怀古诗,作者重游西塞山这一历史故地,追忆往昔战争峥嵘,抒发内心深沉感慨,本诗饱含历史的苍凉和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反思,是唐朝诗歌中的名篇,显示出诗人怀古诗作的鲜明个性特点.

西塞山怀古,概括这首诗的情感主题

刘禹锡的这首诗,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、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,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,描绘古迹,其实并非如此,刘禹锡在这首诗中,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、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,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。

当然,“万户千门成野草,只缘一曲《后庭花》”(刘禹锡《金陵五题·台城》),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,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,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。

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分析平仄

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全诗为:

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
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1.全诗格律如下:

平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平仄仄平平仄仄,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平仄平。

2.如上所示,最后三个字“芦荻秋",其平仄为“平仄平",由此可见,不是三平尾。其中,“荻"在平水韵中,为入声字,而入声归入仄声。

西塞山怀古节选

《西塞山怀古》作者刘禹锡:

王浚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
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
人事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西塞山怀古的主旨是从何看出

“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”,是全诗的主旨。诗人对往事的“伤”是根于当世的忧,伤往事是次,忧当世是主。唐朝自“安史之乱”以后,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,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,排挤忠臣。藩镇割据愈演愈烈。

如诗人认为,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,必然要加速衰败,重蹈历史的覆辙。所以“今逢四海为家日”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,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,“故垒萧萧芦荻秋”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。

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,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。

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,在感情上和前面的“人世几回伤往事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
(46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